久久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,我以族谱变法>第305章 天人合一

此言一出,这些文官哪里还不明白,所有事都是方时做的。

那三十万字岂是短短时间能写出来,必然是早就准备好,就等着此时此刻。

钱唐心中暗叹一声:[天心即民心生军队、军队得出承志部和宣承部,如今三司也齐全,变法真不远了!]

茹太素事先并不知道商业司,以他看来,商业司完全没必要。

“方司柬,户部已有盐课司,制盐工坊也属于盐课司管辖,无需再增设一个衙门。”

“不够!”

“什么?”

“单靠一个盐课司或户部,不足以管理整个天下的工坊。”

说完,方时从怀中拿出一颗水稻:“怀远侯嫡女曹玉钻研出新的水稻种子,从原先的亩产三石到现在的亩产六石。

大明又新增交趾和辽东两个产粮地,交趾更是一年三熟,而大明人口只有六千万左右。

如今的大明并不缺粮,哪怕再增加三倍人口,也不会缺粮。

接下来大明百姓最大的问题是衣服和房子,而且随着与海外诸国互市开放,大明需要大量的工坊生产物品,用来供给百姓和海外诸国。

与海外诸国的商品流通、大明各地之间的钱财商品流通、健全的律法以及工坊中的规范管理等等,都需要商业司来负责。

户部也需要每年制定财政支出,将大明的税收用之于民,政务会越来越多。

最重要一点,随着读书人越来越多,朝廷需要吸收一部分读书人,各地工坊也会吸收一部分。

读书人只会读书,不会养家的情况也要在这时候改变过来。”

“什么叫大量的工坊?工坊与读书人又有何干系?”

“字面意思,数以万计的工坊,随着百姓吃饱穿暖,与大明签订互市的国家越多,工坊也会越来越多。

商人为了让工坊不被他人吞并,必须要招收读书人来管理,还需要向读书人咨询大明律法以及读书人来盘算工坊的收支情况。

如曹县为例,一个酒坊每年的收入五到十万两,若是继续扩大到全国,可能就是五十到上百万两的收入。

如此庞大的收支,不是一个账房所能计算,必须要招收读书人。”

“那教育司和格物司呢?”

“教育司是为防范少年犯罪,少年人气血旺盛,稍微刺激一下就会做出不忍人之事,大明有钱有粮,还不如把他们放到学校中去。

说不定能给大明培养出各种人才!

格物司就不说了,曹玉便是格物司一员,水稻亩产六石代表着什么,你比我清楚。

不管商业司、教育司还是格物司,都需要健全法律配套,因此刑部的责任重中之重。”

刑部尚书胡宁嘴角微微抽动,他娘的怎么还有他的事:

“方司柬,商业司也就算了,商人之间为了抢夺产业之类无所不用其极,此事确实得有健全的律法。

可学校之中有教官、教谕,还有必要建立律法吗?”

“需要!若全大明孩童都去学校,数量一多便各有各的想法,想法不同很容易爆发冲突。

就像国子监中云南学子和其他学子的冲突,若不是开尚书刚好在,双方流血必定会发生。

一旦出现流血事件,该如何处罚?若按大明律,他们因理念不同才发生争吵,那么奉天殿内个个都得处罚。

若不处罚,他们再继续发生此事,终有一天会酿成大祸。”

“我反对!”

赵好德站出来,冷声质问:“方司柬,你可知当所有百姓都读书会发生何种后果?”

“不知!”

“地谁去种?码头货物谁去搬?粮草运输等辛苦工作谁去?

没有读书他们心安理得去做,读了书他们还会去做吗?

也可以加大差俸,可如此一来就是放纵欲望,早晚有天大明百姓只会向钱看齐,只会变得利欲熏心。”

“读书明理,若不读书他们怎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。

天下之人都是愚夫愚妇,你是我也是,向钱看有何不可?

赵尚书觉得,单靠朝廷教化,佛性自足、中和之境、见素抱朴百姓都能知道何意,都能做到吗?”

“有何不能?君子之道费而隐!方司柬也在云南教导君子之道,何以如今又要让百姓追求外在?

你当明白,有一想得二,欲望永无止境。”

“下官是有教导,可有多少人去做?赵尚书看看奉天殿内,包括陛下在内,有多少人能做到中庸,又有多少人浑浑噩噩,被自己情绪所控,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?

朝堂诸公都做不到的事,为何要强求百姓去做。

大明有礼法、有律法足以让百姓不至于堕入罪恶,向钱看齐有何不可?”

双方就中庸之道展开辩论,听的朱元璋云里雾里,甚至有些官员也是不明所以。

茹太素对着一旁薛祥轻声询问:“薛尚书,这两人引用儒释道三家辩论,我怎么就听不懂?

见素抱朴跟中庸有什么关系?”

“中庸其实只有一个中,也就是性,天命之谓性,这个性不是荀子和平常人所言的性善性恶,而是天地之性。

天地之性无善无恶,所以大学里才会说,在亲民在止于至善,至善便是无善无恶。

喜怒哀乐之未发、谓之中,喜怒哀乐是情,被情所控便不是中,便不是本性。

婴儿饿肚子啼哭,可他饱了之后便不哭,也不会想过去我饿过肚子,也不会想未来会不会再饿肚子,这就是发之皆中节、谓之和,所以老氏才会说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?”

“你的意思是说,人的本性与天地万物一样,都是无善无恶,现在我们所作所为其实都是被情所控只是我们不自知?”

“不是无善无恶,而是没有善恶这个名,名可名、非常名,善恶只是我们赋予的。

日月星辰、花草树木、都没有善恶之说,所以中庸有言,致中和、天地位焉、万物育焉,此言说的是天人合一,也是道家所言的自然。

方司柬在云南所教导的圣贤一言,便是如此,中庸的诚、大学的格物、老氏的无为、都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步骤。

达到这个境界,情便不会沉浸在过去和未来,遇到任何事都觉的是正常,任何事你都能接受。

易的变、佛家的无常,都是告诉我们天下无时无刻不在变,任何变化都可以接受。

儒释道三家说的都是回归本性,使天人合一,这也是儒释道三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。

而法、墨等诸子百家被历史所抛弃,是他们没看到天性与人性一致,这才被抛弃。”

“所以孟子所言的性善与荀子所言的性恶,不是一个意思?”

“自然不是!按理学所说,荀子所言的是气,而孟子所言的是理。

孟子把品物流行、万物化生当做善,所以才说天性本善,人的性是天赋予的,所以说人性本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