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,我以族谱变法>第304章 三司

随着郑遇春开口,其他勋贵也纷纷开口:

“是啊!都怪那些盐商,若不是他们不与我们合作,哪有这么多事!”

“陛下!他们这是看不起勋贵,看不起陛下,一群泥腿子都能分得火井,我们这些人凭什么不能?”

“就是!没有我们这些人,他们还在蒙元手中跪着讨生活。”

“……”

方时目瞪口呆看着这一幕:

[这尼玛是有多傻啊!嫌死的不够快吗?]

[林盛,你到底运气好还是想到这些勋贵傻了吧唧。]

“放肆!”

朱元璋猛得站起身,拔出身后天子剑指向勋贵:

“咱也是泥腿子出身,咱是不是也没资格当这个皇帝!

不止是咱,你们也是,你们有没有资格当这个勋贵!”

“陛下恕……”

话还未说完,朱元璋直接打断:“来人!将地上的全部打入诏狱,等北伐大军回京再做处置。

即日起,所有勋贵亲属不得求见皇后,违者夷三族!”

“是!”

“陛下,我跟你一起冲杀过啊!”

“陛下,我爹可救过你的……”

“……”

越是提起从前,越是让朱元璋怒意更甚,若最初是演戏,当这些勋贵说出泥腿子后,便不再是演戏。

“押下去!”

不一会儿,奉天殿内的声音渐渐消散,只有微弱的呼吸声。

朱元璋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后,缓缓开口:

“曹国公,因为你的悬赏,虞衡司工匠没了、四川盐商聚众叛乱、连朝廷命官都被杀害,你有什么说的。”

薛祥缓缓站起身:“陛下,不仅这些,工部虞衡司主事杨经之死也与此有关。”

“嗯?什么意思?”

“原先虞衡司工匠已经钻研出运送火井的器物,为了抢夺器物配方,勋贵才会杀了杨经,才会用工匠亲人威胁虞衡司工匠。”

“放屁!”

李景隆直接爆粗口:“他们自己贪心关我什么事?永昌侯府悬赏纸张引起大明将士被杀,你们怎么不说?”

“曹国公,永昌侯府没得罪你吧!我岳父不在,我可还在。”

“我就说了,你咬我啊!”

方时露出雪白的牙齿,笑的异常温和:

“这可是你说的,别不认账!”

“行了!你们两个都闭嘴!”

朱元璋捏了捏眉心,有些头疼:“不管怎么说,火井利润确实太大,就这么放任下去,保不齐还要出什么事。

方小子,你脑子转的快,想个办法解决此事!”

“按照云南之政即可,火井既然属于四川,当属于四川百姓的,朝廷制定好税收之策即可。”

话音刚落,茹太素出声辩驳:

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、率土之滨莫非王臣,这天下所有一切都是大明,都是陛下的。

臣建议将火井收回朝廷,让朝廷来运营,如盐铁官营!”

“如此一来与强取豪夺有何区别?让天下百姓如何看待陛下,看待大明朝堂?”

说到这,方时顿了顿,对着朱元璋躬身一拜,紧接着朗声开口:

“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,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。

君王、朝廷最大的职责是损有余而补不足,不是损不足而奉有余,这才是天道。

天下山川河流均归天下万民所有,如此才是天心即民心,如此才是爱民如子。”

“方司柬此言差矣!”

一名御史站起来出声辩驳:“天下臣民均为皇帝之子,臣民之物亦当是皇帝之物。”

“荒谬!若天下所有东西都是陛下的,现在陛下要你的全部家财,你愿意吗?”

“当……”

话未说完,方时直接打断:“想好了再回答,我会当真,陛下会当真,诸位同僚也会当真。”

“我……”

“我个屁!你都有俸禄了也不想拿出来,你凭什么认为那些什么都没有百姓平白无故要拿出来?

何为国?生民聚落之域,若无生民,哪有国家,哪有君王?”

话落,方时转身看向朱元璋:“陛下!云南之政已经说明,只有将山川河流的收益归百姓所有,才能让百姓过得更好。

朝廷可以将山川河流归为朝廷所有,但是收益一定要归百姓,还需要给予百姓补偿。”

朱元璋看着下方臣子,淡淡开口:“你们怎么说?”

没有人说话,所有人都在心中吐槽:

[快点开始说变法啊!这点小事别再说了,反正都不是我的东西,爱谁的谁的。]

“既然都不说,那就按方小子说的做,火井归当地百姓所有,将来若朝廷收回,要给予补偿,这事写在大明律内。”

“臣等遵旨!”

“还有没有事?没事就散了吧!”

闻言,所有人目光转向方时。

方时也不负众望,拿起茶桌边的书本,高声说道:

“近两年孩童拐卖案、唐庸贪污案、工匠失踪案、四川叛乱等事频发,这一件件指向工坊。

因此,臣认为大明该增加三个衙门,用来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。

这些是臣的具体章程,请陛下阅览!”

朱元璋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一叠书,不由得愣了下:

“方小子,你这衙门到底是多麻烦,需要写这么厚,这得有多少字?”

“不多,三十万字!”

“嘶……”

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,这只是三个衙门,若是变法那不得三百万字?

朱元璋嘴角微微一抽:“是不多,书放一旁,先说说这些事件为何与工坊有关系?”

“臣问过了,被拐卖孩童都成为工坊的工人,还是没有工钱的工人。

导致这个原因的是,曹县地主商人利用工坊,赚取大量钱财,其他人有样学样。

各地工坊兴起,为了节约成本,有些工坊将目光转向孩童。

拐卖孩童的罪犯,居然都是十二至十八岁的少年,这些少年气血方刚,又不想受苦受累,才走上犯罪之路。

唐庸又何以敢贪污如此多的钱财,还不是因为朝廷对于工坊并不关心,对于工坊所交的税银也不甚看重。

工匠失踪也是因为工坊,各地工坊兴起,导致技艺精湛的工匠缺失严重。

为了拉拢工匠,那些工坊主开出令人心动的条件,而虞衡司工匠以及朝廷坐班匠,不仅没有得到该有的钱粮,还被人随意打骂,这才有了工匠失踪。

四川也是如此,盐工靠火井赚钱养家,而勋贵抢占火井就是夺了他们家之根,这才引起聚众闹事。

为了更好管理工坊,臣建议户部增加商业司,配合刑部拟定商业法,防止商业犯罪,从源头上阻止工坊为了免费工人,而行买卖孩童之事。

为了减少少年犯罪之事发生,臣建议承志部增加教育司,专职教育八至十八岁少年。

火井既然对民生有益,臣建议在司天监增加格物司,专职钻研对民生有益器物,如运送天然沼气的器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