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,我以族谱变法>第151章 承志部

等百官到齐后,朱元璋也在龙椅上坐下。

“恭惟皇帝陛下、圣躬万福!”

“圣躬万福!”

“免礼!”

话音落下,早朝上开始讨论政务,只是很多官员将目光时不时瞥向方时。

而方时则低垂头颅,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睡着了。

一个时辰后,朱同走出队列,朗声开口:

“臣宣承部左侍郎朱同启奏陛下,林盛弑父一事经福建宣承司传扬,福建布政司百姓议论纷纷,民情沸腾。

敢问陛下,是否令福建宣承司收回邸报,重新引导百姓?”

“不用!将此事传遍大明,警醒天下官员!”

“臣遵旨!”

朱元璋对一旁内侍招了招手,随后从其手中接过奏疏,对着下方众臣扬了扬手中奏疏,冷声开口:

“这是建安县令张淮的奏疏,此奏疏说了林盛弑父的前因后果以及县衙对林盛的处置。

你们都看看,看完后告诉咱,张淮到底犯了什么错。”

说着,将奏疏扔到赵好德面前。

听到张淮两个字,方时整个人瞬间清醒,眼神不自觉飘向赵好德身上。

这份奏疏他没看过,也需要了解张淮到底在上面写了什么。

奏疏很快就到方时手上,快速阅览一遍后,方时松了一口气。

[和自己想的差不多,儒学确实没有任何作为,张淮也没有实事求是,直接以道德标准判罚。]

见无人说话,薛祥忍不住开口:

“启奏陛下,臣以为张县令所做出的判罚完全符合礼义、律法。

不管有何前因,林盛弑父一举事实摆在眼前,为了防止此事再次发生,当处以极刑!”

闻言,朱元璋虎目一瞪:“咱说了,张淮在此案中犯了什么错,而不是让你们继续辩论。”

薛祥表情一滞,轻声说道:“臣并没有发现有什么错漏!”

“哼!不会就好好听着!”

说完,朱元璋看向其他人,冷声开口:

“你们呢?看出来了没有?”

刑部尚书刘敏扫了眼四周,随后走出队列:

“臣认为张淮没有附上林远死亡原因,寥寥两句不足以说明,林远一定是被林盛所杀。

林盛身体如何、石头是否尖锐、林远身体如何等等,均未说清。

既然林远因为细盐配方对其女下手,那么是否有他人因为配方对林远下手。

因此,微臣以为当先查明林远身死真相,才能知道如何做出处罚!”

“听听!都听听!”

朱元璋满眼赞赏:“这才是真正的官员,刑部派几个人去福建,查清林远身死真相。”

“微臣遵旨!”

“子弑父、臣弑君,非一旦一夕之故!你们只看到林盛弑父,咱却看到儒学和县衙的不作为。”

说到这,朱元璋顿了顿,不动声色扫了眼众人反应,随后才继续开口:

“建安县儒学,没有查清林盛家中情况,没有及时做出应对,这是失职。

张淮身为县令,没有查清案情便做出判罚,这也是失职。

母杀子、子弑父,这两件事足以说明各府县官员、各地教谕没有做好本职。

咱还是那句话,当如何防止此事再次发生,所有人都说说!”

此话一出,奉天殿内再次陷入寂静,这些官员不是想不到办法,而是这种人性之事,任何办法都无用。

“砰!”

朱元璋重重拍了下座椅扶手,猛得站起身怒吼:

“都哑巴了!平常不是说得很大声!”

“陛下恕罪!”

“很好!都不说是吧!”

朱元璋冷笑一声,随后对着方时大吼:

“方司柬,你来说!”

闻言,所有人猛得将目光转向方时,他们都差点忘了方时也在。

方时走出队列,朗声说道:

“启奏陛下,君子曰:学不可已也,各地县令大多未接触过政务,对于审案、岁赋、徭役、风俗人情等事,并没有经过学习,才会发生各种意外。

儒学亦是如此,由于科举取士,所有学官大多只会关心学子才华,对于德行和内心会相对忽略。

因此,微臣认为,儒学提举司应当改制!”

所有人都懵了,这都是什么跟什么,好好的儒学提举司怎么要改制?不是再说各地县令吗?

赵好德更是直接问出声:“方司柬,儒学还能怎么改制?与各地知县何干?”

方时深吸一口气,而后拔高声音,语气肃然:

“孟子言:夫志,气之帅也;持其志,无暴其气。

子曰:不降其志、不辱其身!

礼记曰:凡学,官先事、士先志。

志不立、天下无可成之事;学不勤、不致其道!

林盛弑父,因其志向不坚而暴其气;张淮失职,因其止于学而至不懂如何处事!

臣提议,七部之外再加一部:承志部。

同德则同心、同心则同志;承君志而安民生,教化万民!

民之志则为君之志、君之志则百官之志。

承志部当定期教导官员政务处理,解读朝廷政策,以及治国理论!

更该研究拟定各地学子的德行、实知、效验等等教导计划。

武有军纪、文亦要有法规,承志部亦需教导官吏的德行!

微臣已有具体章程,请陛下阅览!”

说着,方时躬身拜下,双手举起奏疏。

“轰……”

此言一出,在场脑子嗡嗡作响,都察院、御史还不够,还要再来个承志部!

钱唐也是张了张嘴,一脸复杂看着方时,他也没想到,方时的目的是对基层官吏下手。

[也是,军队在改变,文官集团也需要改变,王安石青苗法因吏而败,他怎么会不防范!]

[这是在抢礼部和吏部的权力,下一步该是对科举下手吗?]

钱唐能想到,邵质这个礼部也能想到,只见其上前大声喊道:

“臣反对!各地官员本身事物繁杂,若再定期学习理念,朝廷正事还做不做了?

何况人各有志,有人为往圣继绝学,有人想当医学大家,有人志于圣贤之道,朝廷怎可逼迫他人?”

赵好德仿佛不认识了邵质,心中忍不住暗骂:

[你怕礼部职责被抢,关我吏部何事,需要你出口吗?无耻!]

赵好德没有出声反驳,而是看向方时,想看方时有何理由辩驳。

方时一脸严肃看向邵质:“邵尚书,磨刀不误砍柴工,张淮连弑父一案都出现这么大纰漏,可见其根本没有能力当知县。

这还只是一县之地,其他地方还有多少可想而知。

承君志而安民生、定民心,既然成为朝廷官员,便有责任让万民安稳、社稷安稳。

人各有志没错,用于朝廷即错,朝廷必须统一理念、统一志向、从上到下才知道往哪里使力。

如今母杀子一案已经在大明传的沸沸扬扬,林盛弑父一案想必不需多久,也会传播天下。

若朝廷不能及时做出应对,天下百姓会怎么看大明,难道要让天下万民认为,大明还不如蒙元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