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,我以族谱变法>第111章 散沙才好控制

方时讪讪一笑:“晋王殿下,微臣可不想燕王来找我,他若是也想让微臣出个主意,你说微臣是该出呢?还是该出呢?”

“怎么?你在威胁孤?”

“微臣怎敢!”

方时连连摆手:“实在是没有时间参与两位殿下的争斗中。

太原府修路、开封府修堤坝、编修经典加之宣承部,这些都需要微臣在旁边出主意。

你看微臣才十九岁,连头发都白了。”

看着方时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,朱棡微微颔首:

“孤发现了,你不仅阴险还很无耻。太原府修路与你何干?那是孤的事。”

方时适时露出惊讶之色:“可是太子殿下说了,此次黄河决堤,灾民众多,让微臣想个办法把灾民拉去太原府修路。

微臣便让商人们为国出力,湖广粮商赵正和京城粮商杨德,已经准备十万石粮食运往开封府。”

“十万石?”

朱棡瞪大双眼:“比孤的岁禄还多,这些商人有这么多粮?”

“这才哪到哪?”

方时轻微摇头:“不说海外诸国有很多地方粮食随便扔,单单大明就有很多粮食被藏起来,只是不知道被藏在哪而已。

粮食一多就不值钱,所以那些地主、粮商,宁愿把粮食放到发霉,也不想拿出来。”

“呵呵!”

朱棡眼神轻蔑扫了下方时,语气充满嘲讽:

“你想拿孤当刀,也得先想想自己身份,别把命都弄丢了。”

[真是多智,不过再聪明又能如何?男人至死是少年,有机会谁不想装逼?]

方时端起茶水,语气平淡:“秦王正在建造大明第二个应天,听说第一条路修的就是西安府到山西布政司。

为此,秦王正到处找灾民修城、修路,甚至将人派到各地,就为了灾民。

殿下若不喜欢,那十万灾民微臣就让人带到西安去。”

“他什么意思?来我这显摆吗?”

晋王怒目而视:“年初带着七万石粮食,就写信跟我显摆,现在又来,真当孤没脾气不成?”

方时耸了耸肩:“秦王什么性格,晋王也该有所了解。

等他真把西安府修成,想来第一时间就是邀请诸位殿下去一趟。”

朱棡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中烦躁情绪:

“孤不是二哥,他可以把岁禄拿出大部分来建城、修路,孤还要养兵打北元。

山西农田大多都是一年一熟,本就无法供养全部百姓,就算有地主、粮商也无法与湖广等地相比。

你帮孤想个办法,那十万灾民孤要了。”

“微臣说了,海外诸国粮食众多,特别是安南、南掌等地。”

方时轻声开口:“大明身为宗主国,当以仁义为先。

然而大明瓷商代表不了大明,商人重利乃人之常情,谁也不能怪罪。

往先一个瓷器能换百斤粮食,现在瓷器稀少,换千斤、万斤粮食也是正常的。”

“孤明白了!”

朱棡充满睿智的眼神,死死盯着方时:

“大哥让我建城就是你的主意,为了救灾你可真是无所不用其极。”

“晋王就说做不做吧!不做我就去找周王,大不了在周王封地建造大量医馆。”

“哼!”

朱棡没有说话,直接起身甩袖离开,刚走到门口,又猛得回头,一脸狐疑看向方时:

“不对,既是瓷商,你为何刚开始说粮商和地主?我不信你不知道山西农田情况。”

[老朱家这些儿子,就没有一个傻子,一个比一个聪明。]

[要不要说?我只想引导他的!]

沉默半晌,方时还是决定说出去:“蒙元缺粮,山西又地处边境,商人不会放过这机会。

虽有海禁,然而瓷器、茶叶、绸缎一直深受海外诸国喜爱,难免有人铤而走险。”

“你希望让孤顺便查查有哪些商人卖国,又怕打草惊蛇,就利用孤先摸清瓷商?”

方时郑重点头:“微臣只能说这么多,有些事不到一定时候,不能说也不能做。

哪怕晋王殿下现在就查出这些人,微臣也会上疏陛下不惊动他们,就当从未发现过这些人。”

“呵呵呵…”

朱棡冷笑连连,仔细打量着方时:“也不知父皇怎么想的,欧阳伦比你差远了。”

话落,朱棡转身离去,并没有留下任何话语。

见此,方时暗暗松了口气,他知道这是应下了。

今日晋王来找他,便想着通过晋王来查这些瓷商,并通过瓷商找出海上贸易路线。

林家虽说也有,然而在朱元璋禁海后,这条线暂时失去作用。

那些走私商肯定有一条新的路线,路线图越多,开海的利润就越大,损失也越小。

晋王离开永昌侯府后,骑着马回宫,一路上听到的都是黄河决堤一事。

“唉呀,这中牟县令真不是人,连城门都开,那么多百姓全死了。”

“就是,你看看定远侯二公子在祥符县,一个百姓也没死。”

“还是太子殿下仁义,一早就派了大明将士去救人,要不然开封府得死光。”

“死光是不可能,死一半却有可能。”

“……”

朱棡一脸茫然,这都什么跟什么?百姓什么时候也能参与讨论朝廷大事?

带着种种疑惑,朱棡来到谨身殿,一看到朱元璋便将此事说出来。

“爹,你就不管管?一群百姓懂什么国家大事?”

“皮又痒了?”

朱元璋头都不抬,语气淡淡:“你还准备教咱怎么当皇帝?”

见朱元璋这里得不到答案,朱棡视线移向一旁的朱标:

“大哥,这是怎么回事?”

朱标一脸温和招呼朱棡坐下:“到大哥旁边坐,大哥慢慢跟你解释。”

朱棡坐到朱标跟前,一脸狐疑:“以前连读书人都不能讨论朝廷之事,现在怎么连百姓都能讨论。”

“屡禁不止!”

朱标笑着解释:“读书人讨论朝政屡禁不止,与其让读书人愚弄百姓,不如就将朝政说给百姓听,让他们也参与讨论。

你要知道,一本论语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,只要看法不同就不能联合起来,便无法对大明江山造成威胁。

这也是爹为什么要让军队识字的原因,也准备让百姓识字的原由。”

朱元璋也出声附和:“老三,既然你大哥都说了,咱也跟你说说,免得你以后坏了朝廷大事。

读书人可以愚弄,百姓不能愚弄,若百姓太愚昧很容易被读书人所骗,黄巢之事不得不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