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,我以族谱变法>第70章 争论

闻言,李文忠一脸疑惑开口:

“舅舅,那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?对付蓝玉?

蓝玉这家伙一大堆把柄,直接弹劾蓝玉就好,何必拐这么大的弯?”

朱元璋轻蔑一笑:“不管什么目的,等蓝封进京就知道了。

钱唐那老家伙是为了大明安稳,所以弄出朱襄氏,咱还能放过他。

可这些人,能把蓝封牵扯进来,不是为了权力就是为土地,咱可不会轻易放过。

文忠,你就按标儿说的去做。”

“是,舅舅。”

“文忠,听说九江最近做的不错,咱想着让他先去天策卫当个千户,你觉得怎么样。”

李文忠苦笑出声:“舅舅,你是被这小子给骗了,大错不犯、小错不断,还一直自诩谪仙降世。

别说千户,就是百户他都当不了,还是让他在国子监多学学。”

“有你这么说儿子的吗?”

朱元璋呵斥出声:“咱就觉得他很好,虽然性格跳脱些,却从未违反律法。

你再看看其他勋贵之子,有几个能比的上九江,这事就这么决定。

咱给他犯错的机会,只有犯错,才会成才。”

“得,你既是陛下又是舅舅,我能说什么?”

“嘿嘿!”

朱元璋咧嘴笑道:“咱不会看错,九江确实有才,你就等着看吧。”

朱元璋确实很看好李景隆,年轻一辈中他最看好的就是徐家大公子和李景隆。

还有一些像常茂这样的,虽然不算大才,也还不错,这些都是他给朱标留下的班底。

至于像华中、唐敬祖这样的,朱元璋是一点也瞧不上。

几人谈话之际,一名内侍走了进来:

“陛下,前御史中丞安然求见!”

“快请进来!”

朱元璋急忙起身迎接,刚走到殿外,便看到安然缓缓走来。

“拜见陛下!”

“免礼!”

望着安然两鬓斑白的头发,朱元璋扶起安然:

“安卿是来帮咱的吗?”

“听说陛下诏天下大儒进京编修历代经典,草民便来应天毛遂自荐,希望也能名留后世。”

朱元璋将安然领进殿内,特意安排一个靠近主位的位置给安然,随后走向主位:

“有你这话,咱本该放心,可最近王春官请辞回乡,咱还是希望你能来做这四辅官。”

安然淡淡一笑:“总归都是为了大明,去哪里草民都甘之如饴。”

“哈哈……”

朱元璋大笑一声:“好,皇宫外那座宅子,咱一直为卿留着,就是希望有天能再次和卿好好聊聊。

西溪先生也来了,现就在翰林院,卿要不要去看看?”

[鲍恂,这老家伙也来了?看来正旦大朝一事,让所有人都坐不住了。]

安然轻轻点头:“草民正想向西溪先生请教一二。”

“那就走吧!”

去翰林院的路途不远也不近,路上安然向朱元璋问起了方时:

“陛下,听说方司柬年仅十九,是否传闻有误?”

“没错,还是太年轻,说话有时候都不经过脑子。”

“年轻时都这样,历练多了就会好。”

朱元璋轻轻一叹:“这小子确实有才,不过有个缺点,让人恨得牙痒痒。”

“什么缺点?”

“用计谋总喜欢往族谱上靠,仿佛不用族谱,他就会死一样。”

“……”

安然想到了胡惟庸案的那些官员,又想到魏国公吃霸王餐事迹,心中开始吐槽。

[我说呢,,陛下的性子怎么会想出这么阴损的招。]

很快朱元璋几人来到翰林院,刚进去就听见里面吵吵嚷嚷的声音。

“学而时习之,单单这一句四书章句集注,就有四种意思,吾等又如何选择。”

“自然以朱子解释为主。”

方时的声音也在此时从屋内响起:

“不行,一切当以大明国情来说,事事向历代学习,又时时习之有何意义?

面对时事不同,前代经验有些可行,更多的是不可行。

当以‘学者,将以行之也,所学则在我’,以此解释。

这些读书人,将来面对的是其治下数万、数十万的百姓,将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必须要躬身实行才可能解决问题。”

“我觉得有理,今天夸夸其谈之辈甚多,必须要遏制这种浮夸之风。”

“自从蒙元开科取士以来,天下士子已经学了将近百年,如此一来对那些学子不公平。”

方时冷声喝道:“这世间本就没有公平,为了大明,有些人必须牺牲。

更何况,这也是四书章句集注内容,他们若是连这都不记得,已经说明他没有用心。”

听闻此言,所有人目光转向坐在南面椅子上的鲍恂。

鲍恂看起来七老八十,却一点也没有老年人的疲态,中气十足回应:

“我赞同方司柬的提议,此次编修只是为了定下治国经典。

若他们想要开宗立派,深入研究经典,就自己去买书籍观看,陛下又没有阻止他们。”

“咳咳!”

突然,一声轻咳响起,众人往声音传来方向看去,只见朱元璋、朱标三人就在门口站着。

“拜见陛下、拜见太子殿下!”

“免礼!”

朱元璋对于这些人的工作态度很满意,暗暗点头:

“诸位都是大才,咱这次过来就是看看,顺便问问你们有什么需要咱帮忙?”

鲍恂上前一步:“陛下,吾等就有一个问题,还望陛下告知。”

“说吧,咱听着呢。”

“敢问陛下,诗经是否也进行编修?”

朱元璋没有听出里面的意思,直接开口:

“当然,对百姓有用就留,对百姓无用就删。”

这瞬间,所有人都沉默不语,恨不得个个都不在现场。

方时急忙上前开口:“陛下说的没错,对百姓有用就留。

诗经记载着各地风俗以及各地动植物,然而两千年来,各地风俗早已不同,吾等也该随之而变。”

鲍恂淡淡回应:“诗经最主要的是讲修养,讲如何做个君子,发乎情、止于礼。”

“在没有吃饱饭之前,一切修养都是空的。

西溪先生,颜子很少、俗人很多,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人人都是君子上。”

安然此时也出声附和:“西溪先生,君子之道又不是只有诗经才说。

只要天下学子能记住克己复礼,时刻修身,足以是君子。”

“蒹葭苍苍……”

随着安然加入进来,议论声再次响起,这些大儒仿佛忘记了朱元璋的存在。

朱标对着方时招了招手,随后跟着朱元璋默默离开。

方时对着刘仲质说了声,便匆匆追上朱标。

“方小子,你说鲍恂这老家伙是不是欺负咱没读书?”

方时一脸平静:“正是相信陛下才华,才会问出诗经。

正如陛下,对于一个商人,会问出军事吗?”

朱元璋轻微点头:“也对!最近编修一事有遇到什么麻烦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