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,我以族谱变法>第100章 咱想让他当武英殿大学士

听到吴伯宗三个字,朱元璋挑了挑眉头:

“标儿,你为何找这个大明首位状元?”

“儿子准备让他去河南救灾,吴检讨是大才、为人正直,此次救灾让他与蓝复配合刚好。”

“也好!咱准备明年升他为武英殿大学士,有此功劳傍身也不至于让人诟病。”

不消一刻,方时两人便来到谨身殿,两人刚行礼完毕,朱元璋便开口问道:

“方小子,被你猜中了,两日前河决原武、中牟、祥符三县,黄河沿岸全部被淹。

朝廷已经做好准备,马上会出发救灾,该你做的事,马上开始准备。”

“微臣遵旨。”

说完,朱元璋又看向吴伯宗:“状元郎,即日起你暂领河南巡按御史一职,带着救灾物资前往开封府,配合怀庆卫指挥使蓝复救灾。

户部、工部、都尉府都会配合你们,咱不希望看到河南因为天灾出现流民,更不能出现乱民。”

“微臣遵旨。”

方时瞥了眼吴伯宗,紧接着对着朱元璋轻声询问:

“陛下,微臣也需要都尉府配合,还有开封府灾情每三日一报,得及时知道灾情变化。”

“可以,咱会让蒋瓛配合你,五军都督府、工部和钱唐也会配合你。”

“多谢陛下。”

离开谨身殿后,方时马不停蹄的往钱府跑去,他需要和钱唐确认一件事。

钱唐仿佛算出方时会来,已经在书房等候多时。

“挺快,我还以为方司柬会晚点。”

方时愣了下:“钱尚书知道我会过来?”

“连续九次六百里加急,加上宣承部,想不知道都难。

年初让我再等等,就是等这一天吗?”

方时郑重点头:“河决原武、中牟、祥符三县,沿岸村落全部被淹。

怀庆卫在指挥使蓝复的带领下,提前将百姓安置妥当,原武百姓一个也没被淹死。”

“噔…”

茶杯与地面碰撞的声音响起,钱唐眼眸中充斥着惊骇:

“军队参与救灾?蓝复?”

“是,蓝复正旦大朝后,没两天就去了怀庆府。”

蓝玉这些义子都被带去云南,钱唐一直以为蓝复也去了云南。

没想到蓝复居然去了怀庆府,还是年初就去了,这说明方时早就算出河南会发生灾情。

钱唐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中惊骇之情:

“宣承部是你向陛下提议的,你早就想将文官的话语权收回到朝廷?”

“百姓愚昧,容易受他人蛊惑,我不希望有人利用百姓再掀起战乱。”

钱唐苦笑出声:“败的不冤!纸张价格已降,接下来是什么?汉时的辕门抄、唐时的开元杂报、还是前宋的邸报。”

方时淡淡点头:“退伍将士已经能看懂文字,各地府县也有大量讲书人。

纸张价格下降,加上前元时期王祯的木活字印刷,大明有能力将邸报发放至每个有退伍将士的村落。

所有百姓都能知道朝廷政策,下面官员不能再随意打着大明旗号,做伤天害理之举。”

钱唐久久不语,给自己倒了杯茶,一饮而尽后才缓缓开口:

“按你的计划,根本无需我背后的力量,何苦将我放在宣承部尚书位置上?”

“不是下官!”

方时轻轻摇头:“让你做尚书,一是让汉儒一系放心为朝廷所用,二是让你们成为他人的目标。

只要是聪明人都知道宣承部意味着什么,没人会放过这机会。

我还太年轻,陛下不会让我冒险,刚好有朱襄氏一事,你便进入陛下视线。”

“为何要跟我说这些?”

方时眼神一凝,语气肃然:“每个为国为民之人都值得敬重,或许你我治国理念不同,下官依然佩服钱尚书。

因此,下官愿意跟钱尚书说说心里话,下官知道千年制度难以改变,文武百官、军队、甚至百姓都不希望变。

然而,如今时局已经不变不行,格物穷理让医学化为十三科,沈括能准确预测出次日下雨与否,晦庵先生更是将雨、雾、霜、雪、露等结成原因解释清楚。

这说明,天地无神观念已经深入读书人的心,若朝廷不去改变,某些读书人会利用他们所学的东西欺上瞒下,谋取私利。”

钱唐双眼注视着茶壶,右手轻轻放在茶杯上:

“你的意思是说,君王相信这天地有神存在,百姓也相信鬼神存在,而读书人通过格物穷理早已不信。

读书人会利用鬼神,来蛊惑百姓、欺瞒君王,让百姓和君王为其所用?”

“钱尚书不是做过吗?你是为国为民,那么别人也会是为国为民吗?”

钱唐瞬间呆愣在原地,想到朱襄氏不由得哑然:

“确实算是欺瞒君王百姓,不管为何都是蛊惑人心。

既如此,封禁程朱理学即可,何以要改变千年之制?”

“这跟商鞅愚民有何不同,格物穷理既然有用,为何要禁止?难道不该将其引导在正道上?

朱丹溪能成为神医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格物穷理。”

“唉!”

钱唐轻叹一声:“方司柬,能告诉我,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启变法?”

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,等什么时候‘三’到了,什么时候就能开启变法。”

钱唐眉头微微皱起:[一是军队,军队生出宣承部,除了宣承部还有什么?三又是哪三个?]

“宣承部是二中之一吗?若是,该需要多久才能生出三?”

“至少十年!”

方时点头应是:“宣承部是其中一个,另一个也在准备中,钱尚书应该能想到。

我这次过来是想问问钱尚书,南方每个府县城是否都有你们的人,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将黄河决堤一事传遍南方?”

“名单已经交给太子殿下,若有伯均先生帮助,一个月足以传遍南方。

朱襄氏和安民村之事,都是由伯均先生相助,才得以顺利传遍南方。”

“伯均先生?”

钱唐微微颔首:“韩宜可韩伯时的老师,钱宰,吴越武肃王十四世孙,洪武二年任国子助教。”

“伯均先生可愿帮忙?”

钱唐微微一笑:“方司柬,宣承部的事交给我,不会让太子殿下失望。

我和伯时老弟还能撑一段时间,往后就看太子殿下这样的年轻人。”

方时起身,郑重行了个两拜礼:

“多谢钱尚书,也多谢汉儒一系,在未准备妥当之前,下官不会将变法方略告诉任何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