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,我以族谱变法>第81章 吓到了

朱标话音一落,所有人怔怔望着他,一个村民眼眶蓄满泪水,断断续续问道:

“太子殿下,这是真的吗?永远都不会断了香火。”

“当然!”

朱标语气决然:“孤说的,任何人都改变不了。

即日起,安民村改名英烈村,任何人胆敢在村子闹事,一律罪加一等,尔等杀之无罪。

孤知道,任何补偿都不能让逝去的人复。

孤的祖上也是农民,与你们一样世世代代都是农民,知道你们过得苦。

好不容易战争结束,生活安定下来,没想到还要被权贵欺负。

孤在这里对你们保证,只要这大明还姓朱,任何欺负老百姓的权贵,都会收到惩处。

孤会一直站在你们后面,为你们撑腰,因为我们都是一样,世世代代都是农民。

皇宫里专门开辟了农田,就是告诉皇家子弟不能忘本,也不该忘本。

昨日一事,是孤来得太晚,今天孤代表皇家向诸位表示歉意。”

说完,朱标对着这些村民,行了个标准的二拜礼。

“啊……”

“哇……”

看见这一幕,这些村民情绪瞬间爆发,所有人都在崩溃大哭。

站在四周执勤的士卒,眼神崇敬望着朱标,他们知道朱标仁义,却怎么也没想到,朱标能以太子之尊对最底层的农民行礼道歉。

那些饱含真情实意的话,彻底打动所有人内心,连方时也不知朱标这时候到底是不是演戏。

[难怪师兄说朱标太完美了,要小心。]

[历史上这么完美的,能想起来的只有霍去病了。]

不管朱标此次是不是演戏,朱元璋却不想再演了,因为他收到了胡美的绝笔信。

看着胡美上呈奏疏中,他们一同战斗的场景,朱元璋轻轻一叹:

“临川侯有什么遗言?”

蒋瓛躬身回话:“没有任何遗言,只说对不起陛下。”

“康泰那边如何了?”

蒋瓛正色道:“道士失踪,不过康泰在生病前见了江阴侯之子吴高。”

“吴高?”

朱元璋喃喃道:“吴良在青州督造王府,是有人利用吴高吗?”

忽然,朱元璋眼中精光闪过,冷声开口:

“吴良、华云龙、胡美,这些都是定远人,着重调查定远出身的勋贵。”

“微臣遵旨!”

朱元璋继续开口:

“临川侯褫夺爵位,满门尽数下狱,康泰本人剥皮萱草,康家夷三族。

立马传遍京城,咱要让背后之人,每天过得胆颤心惊。”

“微臣遵旨!”

朱元璋将目光重新放回奏疏上,喃喃低语:

“咱知道你冤,可事情已经发生,为了大明咱只能这么做。

你放心,顺妃和柏儿咱会好好待她们,临川侯府其他人,咱也会网开一面。”

诏书一出宫,很快便引爆整个京城,谁也没想到去年的胡惟庸案还没真正结束。

今年还没过去两个月,又死了一个勋贵,连爵位都没了,而且事情远没有结束。

李文忠收到消息后,匆匆找来李景隆,脸色严肃:

“九江,你上次不是说要带人去河南种树?”

李景隆一脸迷茫点点头:“是啊!你不是叫我不许去?派别人去就行!”

“你还是去种树吧!舅舅要举起屠刀了,此次杀的人怕比胡惟庸案还多。”

李景隆满不在乎:“干我们何事?陛下难道会杀我们?”

李文忠恨铁不成钢:“朱文正造反都不死,陛下怎么可能杀我们。

我是怕你像康泰一样,被人利用,误了陛下大事。”

李景隆连连摇头:“行了行了,不就是怕别人求上门吗?

你躲起来,我也躲起来,万事大吉了是吧!我明天就带着常家两兄弟出京收粮食,保证别人找不到我。”

李文忠满意点点头:“孺子可教也!好好做,要是真能治河,你也能名流青史。”

“切!身为你儿子,史书上怎么也会记录我名字,我还需要苦苦追求?”

李文忠实在受不了李景隆这态度,四下张望,看看有没有趁手武器。

见自家老爹这样子,李景隆猛得朝门口跑去:

“爹、爹,我错了!我现在就去常家。”

而另一边的延安侯府,唐敬祖眼中带着恐惧看向唐胜宗:

“爹,康泰夷三族、胡美褫夺爵位、满门下狱。”

唐胜宗点点头,脸色平静,这结果也在他的预料之内,对于朱元璋他早有了解。

“尾巴扫干净!陛下想做什么配合就好,不要再去做任何事。”

唐敬祖眼中有着浓浓不甘心:“凭什么?凭什么那些泥腿子可以与我们勋贵平起平坐?”

“你脑子呢?”

唐胜宗毫不留情打击道:“陛下年前刚下的诏书,康泰就屠了整个村子,这不是打陛下脸?

叫你弄点事情出来,你弄个屠村出来?

我警告你,别再做任何事,即日起都给我待在军营,然后跟着蓝玉去云南弄点功劳回来。”

“我也不知道康泰会这么疯,居然屠村。”

唐胜宗没有追究,沉声开口:“你哥那边我会去信,让他把所有脏事处理清楚。

过两天我会出京平乱,你要是敢乱来,别怪我大义灭亲。”

“爹,我知道了。”

经过此事,唐胜宗知道,连胡美都死了,他这个本就不受信任的勋贵,再跟朱元璋作对,那就满门抄斩。

他现在只想着保住富贵,至于军权他已经不敢染指了。

同一时间,朱标也安抚好安民村村民,正在回应天的路上。

“今日辛苦诸卿,车马劳顿,回京后便回去休息,明早再将奏疏递给父皇。”

“多谢太子殿下!”

事情暂时解决,朱标露出笑容:

“此次安民村之事,孤觉得百姓是知道善恶、知道好歹,只是很多百姓没能及时知道朝廷旨意,否则也不会有屠村一事。

范尚书,户部在制作黄册过程中,顺便看看哪些百姓有读过书,哪些没有。”

“微臣明白!”

朱标微微颔首,目光转向方时:

“方司柬,你为何提议给隔壁村子立碑?”

“良善之心不可埋没,见义勇为应当嘉奖,如此才能改变风气,改变前元留下的风俗。”

方时知道这治标不治本,改变社会风气只有从朝廷开始,才能快速改变。

不过,能改变一地是一地,慢慢来也是好的。

想到此,方时继续开口:

“殿下,今日一事还需要传遍大明,微臣想去见见钱尚书。”

朱标愣了下,随即想起朱襄氏一事可是短短时间传遍大明,不由得轻笑出声:

“钱尚书会同意吗?他可已经致仕。”

“会的!为国为民之人,没有个人荣辱。”

“行,代孤向钱尚书问好。”

方时想着这次事件最多蓝玉案那种程度,然而事情往往出人预料。

蓝封的到京,让洪武四大案黯然失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