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,我以族谱变法>第73章 耐心还是有的

李景隆等人的到来,打断方时想要偷懒的想法,只能下次再找机会去郊外。

翌日早朝过后,朱元璋便带着朱标来到方家。

对于叶兑,朱元璋是非常佩服,因为一纲三目战略,让朱元璋夺取整个南方,从而夺取整个天下。

朱元璋刚进方家,就见到叶兑、叶书两在前院下棋。

“四梅先生,咱来找你了!”

叶兑放下手中棋子,缓缓起身:“草民叶兑,拜见陛下,太子殿下。”

“免礼!”

朱元璋上前两步,将叶兑扶起后,随意找了个位置坐下:

“都坐,标儿,你也过来坐下,今日没有君臣。”

“是!”

等所有人坐下,朱元璋咧着嘴看向叶兑:

“四梅先生,这次你留下好不好?不当官也没关系,就留在应天,咱想你想的紧。”

叶兑苦笑出声:“草民已经老了,只想颐养天年。”

说完,叶兑指着叶书说道:“草民长子叶书叶安行,其才不下于草民,等安民军营一事结束,陛下若是不嫌弃,便让他跟着陛下。”

朱元璋眼睛瞬间发亮,叶兑长子,看年纪也才四十左右,才华不下于叶兑。

[历练一下,等咱死后刚好可以做标儿的辅政大臣。]

“安行先生,你愿意入仕?”

叶书微微颔首:“既然陛下有意编修经典,开创一个时代,不仅仅微臣,很多大才也会愿意出仕。”

“啪!”

朱元璋猛拍一下自己大腿:“好!咱就知道,为国为民的读书人还是有很多。

四梅先生,咱能问你几个问题吗?自从方小子出现后,咱就一直被这些问题困扰着。”

“陛下请说。”

朱元璋缓缓从怀中掏出一本书,赫然便是方时的笔记:

“这书是方小子的,制度成本咱看得懂,可是生态文明什么的,咱是一点也不懂。”

叶兑淡淡笑道:“这事草民也不是很清楚,让安行为陛下解释吧!”

话落,叶书缓缓开口:“此事草民与安民探讨过,总得来说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,就叫做文明。

而生态文明则是,这个国家以人与山川草木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和谐共生、良性循环、全面发展、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国家形态。

这也是安民的最终志向,不过他知道暂时无法做到,现在都只是在为这个生态文明做准备。”

朱元璋摇摇头:“还是听不懂!”

“或许可以这么说,整个大明不再缺各种物资,人人都是君子。

具体大略还是要问安民,草民也不知道他的计划。”

朱标眼神带着疑惑:“是人人吃饱饭,人人都能读书的意思吗?”

“大概比大同和小康还要高一层,人人吃饱饭是最基本的。”

朱元璋忍不住插嘴:“方小子是准备上天啊!这怎么可能做到。”

“可以做到的。”

叶书沉声开口,语气异常肯定:“或许需要几十上百年,甚至数百年的时间,确实可以做到。

草民跟安民谈过,他制定了每个阶段所需要做的事,就像目前处于准备阶段,大部分是准备培养基层官吏。

等基层官吏培养完成到一定时候,他会上疏开启一地作为试点,进行变法改革。”

朱元璋和朱标相互对视一眼,均从对方眼睛中看到震惊之色。

朱元璋更是在心中吐槽:

[好小子,难怪正旦大朝时这么容易说出志向,原来大同都看不上。]

[咱的志向是不是太小了,别说方小子,连标儿都比不上。]

[他娘的,咱抱着皇位死命不放,这小子可能连看都看不上,难怪一点也怕皇权,给历代皇帝起外号毫无压力。]

就在朱元璋胡思乱想之时,朱标再次开口询问:

“什么是乡土中华,什么又是三农?”

“从古及今,整个中华大地都是以农为本,粮食产出均在土地上,造成生于斯、死于斯的特性。

三农是农业、农村、农民,此三者稳,则天下就会稳的理念。

太子殿下何不直接问安民?他一定会说的。”

叶书知道方时,这种理念方时不会不回答,他真要想瞒什么,别说留下笔记,就是他父亲问也不一定会说。

朱标轻轻摇头:“方司柬性格多变,孤想看看他什么时候会忍不住,有多少耐心。”

“哈哈!”

叶兑轻轻笑出声:“殿下放心,草民这弟子性格多变是因为他主学易经,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他一清二楚。

别的不敢说,耐心还是有的,草民有时候都比不上他。”

而此时,叶兑口中的方时,已经来到林府,他需要林易帮他个忙。

此事永昌侯府也能做,效果却没有林易来的好,不为别的就为了他商人身份。

“呼……”

方时轻轻对着茶杯吹了口,随后浅浅喝了口茶。

[真好喝,也不知道是什么茶,得问问看,以后让便宜岳父也去买点。]

没等多久,林易大步流星走进客厅:

“拜见方典籍!”

“……”

方时满脸不爽:“林叔,你这是在打我脸,今晚老娘怕是要打死我。”

“哈哈……”

林易笑着走向主位:“方小子,你已有官身,这一拜你还是要接的。

你请柬什么时候送过来,昨天隔壁刘哥还一直说,你是不是不准备请我们这些邻里?”

“过几天就送过来,你也知道我不会这些,所有章程都是我那岳母在安排。”

林易微微颔首:“也是,有永昌侯府帮忙,也不需要你来弄这些琐事。

这次过来,不单单来看我的吧,有什么事你就说,林家尽全力帮你。”

方时没急着回答,反问道:“林叔想穿绸、纱吗?光明正大走在大街上,也无人敢抓。”

“想,怎么不想。”

林易想都没想:“看那些勋贵穿丝绸,我可是羡慕的紧,要不是大明律法,我早就去买了。”

方时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意:“林叔,太子那边已有决定,只要商人能够为国出力,他就会给你们文武百官才有的荣誉。”

“真的?”

林易猛得站起身,一脸兴奋:“你说,是不是哪里需要粮食救灾,我现在就去收购。”

“不是粮食,是石灰粉和麻袋!”

林易懵了,这些东西与救灾有干系?麻袋用来干嘛?拐人吗?

“要这东西干嘛?”

方时从怀中拿出一张纸:“你就收这些东西,尽力就行,不要把身家搭上。

弄完之后,就安排人送去河南原武交给蓝复就行,我会书信给他。

记住八月前送到就可以,不要太着急。”

林易接过纸张,认认真真看了眼,正要开口,方时率先出声。

“成不成我也不确定,这只是推断,林叔要是不想冒险也无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