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,我以族谱变法>第30章 朱标的想法

唐敬祖满脸的不服气:“爹,他做出这种事,我还不能说了?”

“整个大明都是陛下的,他收拢兵权有什么错?

再说,方时一直都在做,你现在激动什么?”

“能一样吗?那是蓝玉,太子的左膀右臂,太子都支持了。”

唐胜宗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:“陛下想做就能做成?

那些将士是希望跟在同乡之人身后,还是异乡之人身后?

定远那些将士,他们敢不听我的话?你当你大哥是在定远老家玩的?”

唐敬祖满眼兴奋盯着唐胜宗:“爹,大哥在老家做了很多事?”

“北元还未肃清、云南还未收回,各地造反频频,陛下还是要依靠我们这些将领,暂时没什么事。”

话罢,唐胜宗郑重提醒:“我警告你,在京营中别出头,遵从军令。

方时想要五年完成,那是在做梦,就算完成,只要我们还在,那些将士就只会听我们。

我们唯一要做的,是别让陛下抓到把柄,特别是在京城。”

“是,那边勋贵怎么回复?”

唐胜宗端起茶杯,轻轻对着茶水吹气:

“随便找个理由推脱过去,这事我们紧跟着魏国公和蓝玉。

还有,过年前你就一直待在军营,别去跟那些勋贵之子聚会。”

“淮安侯那边也不去吗?毕竟都是定远人。”

唐胜宗摇摇头:“定远勋贵多的是,华中那小子还太愣,被人当刀都不知道。

你放心,看在云龙的面子上,陛下不会对他太过分。”

在唐胜宗心里,淮安侯父子就是典型的虎父犬子,若没有华云龙的功绩庇护,华中早死了。

[还是魏国公家比较好,不仅有徐辉祖,还有个女诸生嫁给燕王,徐家可真是好运。]

应天城内对方时婚事议论纷纷,而方时本人正慢悠悠的往墓地走去。

望着上山路上的花草树木,方时此刻心情格外舒畅。

“咦!”

方时望着远处跑来的身影,有些讶异:

“眼睛没花吧!这都能碰到。”

“方司柬、方司柬。”

[看来是没错,真的是蒋瓛。]

方时快步迎了上去:“蒋都尉,真是巧,你也上山祭拜?”

“不是!”

蒋瓛从怀里掏出诏书,递给方时:

“这是陛下给你的赐婚诏书,陛下特意要我送过来的。”

“特意?”

方时躬身四拜,随后双手接过诏书:

“陛下有何吩咐。”

“陛下让你去见曹国公,曹国公掌管五军都督府。”

[李文忠?老朱就这么急吗?这边右军都督府还没结束,就准备五军都督府全部推广?]

方时也无法拒绝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:

“我祭拜完父母之后,就去找曹国公谈谈。”

“我会转告陛下。”

话落,蒋瓛压低声音,小心问道:

“方司柬,最近总觉得心慌,那些勋贵总是送礼给我。

我跟陛下说,陛下居然让我收下,把名单记下来。

而太子殿下却让我,把送礼的人全部打回去,闭门谢客。

你说,我该听谁的。”

瞥了眼蒋瓛,实在不想跟他说话,为了让他以后闭紧嘴,别害了自己。

方时决定帮他一次,顺便最后提醒他一次:

“闭门谢客,礼物打回去,然后把名单给陛下和太子各送一份过去,最后把陛下和太子的想法都告诉对方。

切记,除了陛下、太子和皇后殿下,你不需要听任何人的话。

要是他们想法不一,你就互相禀明,让陛下他们做决定。

你要是自作主张,没人救得了你。”

蒋瓛抱拳行礼:“多谢方司柬,我记下了。”

“那我先走了。”

“方司柬慢行。”

方时刚走出去没多久,又回头对蒋瓛笑道:

“蒋都尉,以后别随便问人,不懂的就去问太子,保你一生无忧。”

“多谢方司柬提点。”

蒋瓛一脸惊慌扫向四周,见周围没人才松了口气:

[怎么就这么糊涂,陛下的决定怎么能告诉他人。]

[方司柬说的对,以后不懂就问太子,宁愿当个傻子,也不能自作聪明。]

蒋瓛跟随朱元璋也不是一天两天,知道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。

然而富贵总是迷人眼,眼瞧着连勋贵都开始联络他,免不了有些得意。

今日被方时提醒,蒋瓛瞬间惊出一身冷汗,他知道以自己的性格,最后肯定会收了礼,而后提点一下那些人,再将名单交给朱元璋。

蒋瓛在原地站了会,随后匆匆回皇宫复命。

见到朱元璋第一时间,蒋瓛便跪了下来:

“陛下,微臣已经跟方司柬说了,等他祭拜完父母便会去见曹国公。”

“完成任务就好,你跪着干嘛?”

“太子殿下让微臣将那些人全部打回去,微臣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做。”

“起来吧!”

朱元璋瞥了眼蒋瓛,继续看起奏疏:

“听太子的,把名单记下来,礼物全部退回去。”

“礼物没收,名单微臣抄了两份,要不要给太子殿下送过去一份。”

“呵呵!”

朱元璋眼中带着赞赏:“做的好,以后不仅仅情报要准备两份,咱的吩咐也要及时让太子知道。”

“微臣遵令!”

对朱元璋来说,他最不想看到巫蛊之祸重演,太子刘据接触不到汉武帝,不懂汉武想法而身死。

这不仅仅只有汉武帝的原因,还有那些居心叵测官员的原因。

因此,朱元璋对于自作聪明,隐瞒不报的人,有一个杀一个,从不手软。

这也是朱元璋让蒋瓛听命于朱标的原因之一。

蒋瓛走后没多久,朱标拿着一本奏疏走了进来:

“爹,你看看这个,儿子觉得可以试试。”

朱元璋接过奏疏看了眼,一脸赞叹:

“标儿,你这字写的越来越好,看着清爽。

不对,你怎么想着让那些医官考医德?科举一事到底什么时候开始。”

“儿子觉得科举还是以程朱理学为主,北方降低难度、南方提高难度。”

朱元璋眼中兴奋不已:“标儿,你同意用三纲八目为定式,把考试内容定在程朱理学上了?”

“不行!”

听到朱标的回答,朱元璋眼神瞬间黯淡下来:

“咱还以为你想通了,那么多异端邪说总要禁止,咱也是为了大明江山,你怎么就不同意呢?”

“爹,你想过两百年后吗?一旦考题都是出自程朱理学,到那时考题够用吗?

难道要断章取义不成,那时招进朝堂的官员还能做事吗?还懂得圣人之道吗?”

说到这,朱标满脸郑重:“爹,元朝开科取士才多少年,我们大明刚立国想要取缔程朱理学都暂时无法去做。

一旦定下来,我们后人想要改变可能吗?”

“为什么要改变,咱做皇明祖训,就是要一代一代都不改变,这样才能长治久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