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,我以族谱变法>第22章 那是大明的

蓝玉出声呵斥:“你们还真想去挖?那是大明的,是陛下的,谁都不许动。”

方时出声拦住蓝玉:“无妨,他们最多弄些表面金矿,一人最多只能运一千两回来。

再多那只是找死,大头永远都属于大明。

其实你们无需这么麻烦,只要你们按《陈旉农书》去耕种,研究如何让粮食产量上去,发财那是轻而易举。

再次点,你们识字之后,可以多看看兵书,然后带兵打胜仗,说不定啥时候就有了世袭爵位。

运气再坏点,你也可以识字之后,教你们儿子,以后说不定也是诗书传家,你后代也许能出个状元。

实在天煞孤星,霉神转世,你识字之后也可以看懂陛下的诏书,不至于被那些文官欺骗。”

说到这,方时拿起讲桌上的木块,狠狠一拍:

“砰!”

“听好了,现在开始学习,不想学的现在可以出去,我不强求。

但是,出去之后有什么后果,你们自己受着。

不出去,就代表着你们接受了军令,你们卫所的所有人要学会认字,让每个人都能看懂陛下诏书,时间是五年,一旦违反军令,一律处死,没有任何商量余地。”

众人面面相觑,大家都是聪明人,一旦出去最好的结果就是革职。

可是让所有人都认识字,这实在是困难,尽管有五年时间,可平时要屯田、要训练,除了晚上根本没有时间。

加上笔墨纸砚这些东西价格不菲,这一大笔支出,该去哪里弄。

良久之后,所有人都待在原位,方时满意的点点头:

“很好,既然无人退出,那就开始学习,学过的也可以听听,我讲的可能与你们学的不一样。

我会根据你们的学习情况,列个表格出来,成绩优异的我会呈给太子殿下观看。

率先完成卫所识字的,我会为他向陛下请功。”

这些人根本不信什么请功,他们相信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朱标面前。

特别那些勋贵之子,他们不觉得自己能得到朱元璋看重。

可朱标却不同,他还年轻,也需要一些年轻将领,只要被朱标记住,不怕没有富贵。

方时拿起粉笔一笔一划写下,天地玄黄、宇宙洪荒八个大字后。

接着,从讲桌上拿起一根树枝,指着黑板:

“这个字是天,天空、天下的天……”

蓝玉见众人没有再捣乱,与蓝英交待一声,便匆匆走出军营。

他不信方时的话,在他看来,有了钱还怕买不到粮食,那些地主手上多的是粮食。

有了这金矿,大明军队完全没必要屯田,可以将时间全部拿来训练,还可以训练出大量斥候深入漠北,找出元廷所在。

带着希望,蓝玉马不停蹄来到皇宫,由于天色已晚,蓝玉没能第一时间见到朱元璋。

而朱元璋此时正在和朱标、四辅官等人一起处理政事,听到蓝玉匆忙求见有些讶异:

[这又出什么事了?居然骑马过来。]

“让蓝玉进来。”

话音刚落,王本上前躬身一拜:

“陛下,微臣告退。”

朱元璋挥了挥手:“事无不可对人言,你们也是大明臣子,没有什么不能听。”

“多谢陛下!”

没过多久,一道兴奋的声音从外面传来:

“上位、上位,好消息啊!”

朱元璋等人齐刷刷往门外看去,只见蓝玉一路小跑进来:

“发财了,大明有钱了上位。”

看着蓝玉一脸激动的神色,朱元璋有些讶然:

“咋了?你见到金子了?”

蓝玉随意行了一礼,便匆匆辩解:

“什么金子,那是金矿啊!全大明最大的金矿。”

“哦,在哪里?”

“乌斯藏啊!我们派人去,把它挖了,大明不就有钱打蒙元?”

朱元璋随意点点头:“行吧!咱知道了。”

蓝玉有些摸不着头脑,这不是好事吗?为什么陛下没有反应,连太子也没反应。

“陛下,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?”

朱元璋懒得跟蓝玉解释:“标儿,你告诉蓝玉怎么回事。”

朱标笑着点点头:“舅舅,不仅仅金矿,还有很多铜矿,这些东西对现在大明没用。

大明缺的是柴米油盐,不缺金银铜矿石,钱财再多也是死物。

等大明百姓吃饱穿暖,这些金铜矿,自然而然会去慢慢开采。”

“唉,早知道就信方小子,白跑一趟。”

朱元璋抬眸看去:“你从方小子那边听到的?”

“是啊,他说金生丽水,雨水多的地方,矿石也多。

说什么只要识字,就能从书中知道,怎么耕种会增加粮食产量。

那些将士被他唬得一愣一愣的,一直想着早点认识字,然后从书中找发财的点子。”

朱元璋满意点点头:“确实能发财,你去告诉他们,咱优先提拔那些会认字的将士。

不需要他们熟读经典,起码要能看懂咱的诏书。”

“微臣明白。”

蓝玉有些闷闷不乐:

“白高兴一场,上位,我先走了,你们继续。”

“去吧!”

朱元璋嘴角微微上扬:“咱记得金生丽水是出自《千字文》,方小子真把书读出花了。

你们说说,除了《千字文》还要不要加点别的书,让那些将士尽快掌握。”

王本上前一步:“微臣觉得暂时足够了,《千字文》不仅包含了地理、历史,还有个人修养和治国等等。

与其让将士再去学别的,不如每人一本千字文,让他们时刻研读。”

朱标也出声附和:“孤也觉得可以,全大明人手一本不现实,不过京营卫所可以先安排。”

“行!”

朱标都同意,朱元璋也没什么好说:

“标儿,这事你去安排。”

随后,几人将此事放在一边,开始处理国事。

一个时辰后,王本等人从皇宫出来,吴源悄悄将王本拉到一旁。

“王春官,你怎么能提议让天下士卒人手一本?”

王本语气淡淡:“为何不行?圣人行教化之事,有这机会吾等怎能不向圣人学习。”

“若人人读书,都去参与科举,地还有人种吗?无人种地,这大明还能稳定吗?”

“你自己认为可能吗?”

吴源叹了口气:“这一代是不可能,下一代呢?一旦书读多了,他们就不会将心思放在地上,人人都有向上之心。

这与汉末之时百姓纷纷弃农从商有何区别,圣人教化之事也要因时制宜,因人而异。”

王本停下脚步,一脸正色:“别去做任何事,这事已经定死了。”

“过不了多长,怕是又要掀起波澜,明年开春我还是请辞,跟安然兄作伴去。”

“那你得推荐一个人上来,不然陛下不会放你走的。”

“也是,到时看看哪个合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