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小说>历史军事>大明,我以族谱变法>第17章 懵逼的方时

王本起身走向门外:“程子可没教你们打压异己。”

望着王本离去的背影,吴沉喃喃自语:

“天下定于一,说的可不仅仅是土地。”

所有人都知道统一思想的重要,然而各有各的治国理念。

吴沉知道自己的理念不一定适合大明,可开国之初一切重新洗牌,是最容易改变和创造制度。

他需要将“信”字,灌输进朝堂那些人脑海中,从上到下让全大明的人,都讲一个信字。

经历不同,治学不同,注定治国理念也不同,方时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,这些人注定会成为他的敌人。

此时的方时,还没注意到这个情况,还在军营中布置教室。

“方司柬、方司柬!”

随着声音越来越近,方时转过头看向来人:

“蓝百户,怎么了?”

“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?”

方时不明所以:“什么真的假的?”

“就是陛下是炎帝的后人,祖上也当过皇帝。”

方时面色一沉:“谁说的?”

蓝英指了指帐外:“整个应天都传疯了,说什么天下朱姓都是朱襄氏也就是炎帝的后人。”

听到这话,方时不自觉捏断粉笔:

[居然想的和我一模一样,可明显他们的目的和我不一样,我可不想这么早就传出去。]

[朱襄氏,他们传出这个是想造反?亦或者,只是想改变老朱认可的天命观。]

[麻蛋,看起来忠心耿耿,五脏六腑都是黑的。]

[外面已经管不了,军队这边不能受到影响。]

想到这,方时看向蓝英:“永昌侯在哪里?我得找他商量商量。”

“商量啥?”

蓝英摸不着头脑:“义父在府里,不在军营。”

“那我现在去永昌侯府,你找人帮我看着这些黑板,别让人破坏。”

说完,方时就匆匆走了。

蓝英看了眼黑板,又看了眼方时,嘴中不停嘀咕:

“一堆木头也跟着宝贝一样,不知道义父看上他什么了。”

片刻后,方时在管家的带领下,来到了蓝玉的书房。

在这里,方时不仅仅看到了蓝玉,还看到了徐达。

瞧见方时到来,蓝玉指着一旁的椅子说道:

“过来,坐我旁边,正好有事问你。”

“见过魏国公、永昌侯。”

“行个屁礼,过来坐下。”

徐达也在一旁附和:“方司柬,过来坐,这里又不是朝堂。”

方时点点头,坐到蓝玉旁边:“恭敬不如从命了。”

“你这么聪明,能不能猜到北元朝廷在什么地方?”

???

方时有些跟不上蓝玉的节奏:

“蓝将军,我是司柬不是神,别搁我这许愿。”

“哈哈……”

徐达大笑出声:“蓝玉,你还想试探别人,多读读书再说。”

“去去去,我就想看看他到底多聪明。”

徐达转头看向方时:“你别理蓝玉,我们刚刚在讨论,岳元帅的练兵之法,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短时间内成效。”

“没办法!”

方时摇摇头:“信念不是一天两天,一年两年能形成的,北伐军队还是按原本样子最好。

蓝将军麾下是准备去云南,那里有大明百姓,所以要先弄好军纪。”

蓝玉满脸烦躁:“其他都好说,可要让那些粗人对百姓秋毫无犯,想想都不可能。

毕竟我自己都做不到,更何况他们。”

方时嘴角上扬,声音充满了温柔:

“我们可以这么做,谁以后欺负百姓,就一笔一笔记下来。

若他们能活着走出战场,那就把这些事记在他们的族谱上。

若是死在战场,就让他的妻子改嫁,儿子改姓,再把他的抚恤金给他妻子。”

“族谱?”

蓝玉猛得揪住方时衣领:“原来是你小子,那些贪官污吏是你在背后出主意,害我又背了一笔债。”

“蓝玉放手!”

徐达一声大喝,让蓝玉顺坡下驴放下手。

方时整了整衣领:“蓝将军你还怕这个?真要是所有文人都向着你,趁早自杀算了。”

“哼!”

蓝玉撇过头:“你小子就是心黑,所有建议都扎在别人的肺管子上。”

徐达摇摇头:“方司柬,这提议还是算了。”

“以身作则,只要主将不犯军纪,下面的士卒自然不敢。”

方时正色道:“蓝将军,你还是随身带把针,只要出现违反军纪的念头,就扎自己一次。

每天吃饭、洗澡、睡觉时念几遍岳家军,久而久之,自然会好很多。”

“行吧!我试试。”

蓝玉沉声应下:“说吧,你找我什么事?”

方时也不再耽搁,将朱襄氏一事以及会出现的后果简短说了下。

“军队这边得加快速度了,可以开始抽查了。”

话音刚落,徐达率先开口:“陛下那边有什么反应?”

“没任何反应,仿佛不知道一样。”

听到这话,徐达一脸阴沉:

[汤和,你说重八会选择哪种?]

见徐达久久不语,蓝玉不由得说出声:

“想什么呢?上位没出声,就说明在查背后之人,我们管好军队就是。

否则,方小子哪里还能在这聊天。”

闻言,徐达重新露出笑意:“也是,我们管好军队就行,其他的就交给陛下。

方司柬,你准备怎么做?”

“炎帝还有一个名字,叫神农,发明刀耕火种、教民开荒种粮的神农。

百姓只知道神农尝百草,忘了刀耕火种的来源。

其实那些人用姬氏,比朱襄氏的效果要好很多,可惜他们太贪心了。”

“哈哈……”

蓝玉起身双手搭在方时肩膀上:

“好小子,走,我们现在就去军营。”

说着,就拉上方时往门外走去。

徐达摇了摇头,自顾自喝了口茶:

[有方时在一旁劝谏加上武穆遗书,蓝玉应该会改改性子,不用太过担心。]

[至于其他勋贵,由他们去吧,劝也没用。]

[这次北伐得继续把燕王带上,好好给他攒点威望。]

于此同时,静诚先生陈遇刚回到家,便匆匆叫来自己的儿子陈学。

“父亲,你找我?”

陈遇微微颔首:“坐吧,早上陛下叫我入宫,听他语气想来已经下定决心,推行天心即民心。”

陈学有些讶异:“陛下怎么变了?他不是一直将天下当做他个人的吗?”

“这不冲突,百姓只会管活不活的下去,陛下最主要针对的还是文官武将。

本想着找机会把你推荐给陛下,朱襄氏一事令陛下恼火不已,屠刀或许会再次举起,只能暂时委屈你了。”

“父亲说的何话,儿子志不在朝堂,何来委屈。”

陈遇从桌面上拿起一张纸递给陈学:

“思远最近遇到了麻烦,治下土地贫瘠,纵然有陛下减免赋税,百姓还是异常困苦。

曹县粮长马上就会入京,到时你找个机会,让粮长去问问方司柬,看看他有没有治民之才。”